发布时间:2020/6/5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本站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我国总面积约64%的土地上,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体上看,少数民族地区既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如何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后来,他又进一步阐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三个发展阶段的问题,深刻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道理。今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走进安吉县,考察当地多年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为少数民族地区统筹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彭水是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和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重庆的苗乡、中国的苗乡、世界的苗乡。有摩围山(茂云山)、七跃山等生态屏障和乌江、郁江等生态水系,“山”与“水”自然交融、相映相彰,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美丽山水画卷。摩围山被称为“悬在天堂上的氧吧”,乌江画廊是“千里乌江、百里画廊”山水美最集中的体现。自汉初置县2000余年,历为道、州、县三级治所地,拥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苗族文化、盐丹文化、黔中文化和红色文化。因此,“民族、生态、文化”是彭水的三大特色。
图丨重庆彭水县蚩尤九黎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充分彰显“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加快建设生态特色宜居城、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产业发展区、生态文明示范县,有力推动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从2012年到2019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从45.7%提高到61.5%,地区生产总值由85亿元增至222.3亿元、增长近2倍,地方财政收入由14.3亿元增至28.4亿元、增长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741元增至31833元、增长近1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960元增至12370元、增长1倍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从93.8亿元增至215.6亿元、增长1倍多。特别是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全县115个贫困村全部销号,贫困户从29811户减少到715户、贫困人口从119299人减少到2442人,贫困发生率从19.8%降至0.49%,成功退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行列。在具体工作中,着重抓了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美景焕发新风采。
彭水依山傍水,生态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好山好水好风光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我们的使命所系、责任所在。我们坚持以生态保护为根本,着力在“建”“治”“管”“改”上狠下功夫,努力在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中展现新作为,让彭水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一是坚决守护好绿水青山。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严格落实“河长制”,运用大数据智能化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全县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所有河流均达到Ⅲ类以上水质,城市水质指数均达到和优于国家考核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全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二是切实做好“增绿”文章。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土绿化工程和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累计完成石漠化治理工程林业项目22万亩,完成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造林绿化工程72.2万亩,坚决守住“绿”的存量、扩大“绿”的增量、提升“绿”的质量。截至目前,全县林地面积达到374万亩,森林面积343万亩,林木蓄积11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1.5%,林地覆盖率70%。三是扎实抓好环境污染防治。实施“五大环保行动”,着力解决大气、水、噪声、土壤污染及突出环境问题,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12年的324天增长到2019年的352天,优良率从88.8%增长到96.44%。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城乡环境卫生提升行动,新建乡镇污水管网72.3公里,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改造35696户,推行“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城乡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和常态化运行,城乡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图丨彭水阿依河风光
二、加快生态产业发展,让绿水青山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产业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就没有税收,就谈不上“金山银山”,也不可能有可持续的生态保护。我们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加快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将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一是把旅游业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突出“品牌引领、活动助推,全域建设、彭水特色”,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和“旅游+”发展战略,阿依河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入选全国5A级景区品牌100强榜单,蚩尤九黎城、摩围山、乌江画廊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连续8年举办“一节一赛”系列活动,连续4年举办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持续策划“全球苗族同胞看苗乡·百架包机游彭水”系列旅游营销活动,在重庆市“晒文化·晒风景”活动中荣获最佳作品奖,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2012年至2019年,接待游客从340万人次增加到3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10亿元提高到150亿元,进入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二是把生态工业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做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优化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并举,瞄准健康、绿色、生态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健康食品、清洁能源、特色轻工等产业,积极引进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和项目,推动生态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太极不老泉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生态工业对全县规上工业产值的贡献率达65.1%。三是把生态农业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红薯、烤烟、畜禽养殖及中药材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推进农业发展模式向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以及农旅融合发展转型,每个村都有1—2个稳定增收产业,红薯全产业链年收入达5.6亿元,烤烟产业年收入达5亿元,畜牧业年收入达17亿元,中药材、食用菌、中蜂等特色种养殖业加快发展。